推广 热搜: 东平县  东平湖  东平县公安局  接山镇  东平县人民法院  东平街道  东平  东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  大羊镇  梯门 

李其祥的艺术实践 宛若一首人生四季歌

   2019-12-05 今日东平报许洪胜18

  若问在东平县广电艺术界,与谁最熟、交往最频、底细最清,当属东平县广播电视台的李其祥,缘由是我俩都有相似的奋斗历程、相同的艺术追求和亲密的互帮互助。

  李其祥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,文学创作的底子、新闻报道的历练、广播艺术的探索、电视专题的创新、文化产业的融合,浓缩了李其祥40年的艺术人生:

  值得称道的是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260余篇,有52件作品获市以上媒体奖励;

  在市级以上文学刊物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29篇,在省级以上业务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篇;

  2007年他主创的科教电影《王兴秋与池鹭》,获中国科教电影协会编导二等奖,其名字及业绩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、中国亚洲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的《当代中国电视人》一书载入,被团省委授予“青春立功”二等奖一次等。

东平广播电视台李其祥

  春之韵

  追梦文学的苦涩之旅

  改革开放之初,随着文艺复兴的大潮,他也步入了文学创作的大军。那时刚高中毕业,由于家境困难,他没有选择复读,而把今后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文学梦的实现上。

  在灰暗的陋室,他一遍遍读着从亲戚家借来的《苦菜花》《野火春风斗古城》等长篇小说,遇有精彩的人物、景物及心理描写,就用心记录下来,半年时间,足足记录了10大本、共计8万多字,边阅读边尝试写作。没有稿纸,他向在石家庄当兵的同学求援,开始习作的几篇短篇小说,不敢寄给大型文学刊物,而是寄给本省的《菏泽文艺》和云南《个旧文艺》,均遭到退稿。他没有心灰意冷,因为每一篇退稿信不是制式的,都是责任编辑亲笔写的退稿理由和鼓励的话语。由于经常与邮局打交道,与年轻投递员张兴昌搞得很熟,他的家成为投递员每天过往的“驿站”,每天都把邮包里最新报纸、刊物给他看,因此视野得到开阔。他一方面借钱订阅了《山东文学》《小说月刊》等刊物,一方面外出到公社文化站、县文化馆拜师求教。他借鉴文学刊物发表的许多现实主义小说内容,再联系本村刚实行生产责任制初期发生的人和事,写了一部短篇小说《一捆地瓜秧》,被一家地方刊物发表。随后,他被公社和县文化局确定为青年重点作者,曾参加了县文化局组织的全县重点作者座谈会,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文学创作先进工作者;期间他又发表了16部短篇小说等。

  夏之恋

  新闻报道的立身之始

  业余文学创作虽然希望渺茫,但也给他带来新的立身机遇。由于当时经常到所在公社文化站找李秉均老师请教创作,也熟悉了公社党委秘书和通讯报道组的老师,大家都鼓励他再学习新闻报道写作,于是便拜我县知名新闻报道行家邢道彦为师。邢老师言传身教,给他传授采访技巧,消息、通讯的写作手法,很快就入了门、上了路。邢老师调到县直部门工作后,他顺理成章被公社党委聘为专职通讯报道员,但大部分是干党委秘书的活,有写不完的各类调研、汇报、总结材料。他忙完材料就骑车到各村采访,晚上再写新闻稿件,第二天就寄出去,无论如何要做到1天至少写1篇稿件。后来,他找到了一条既能完成公文材料,又能多撰写新闻稿件的“捷径”,就是在座谈、撰写典型材料时,把里面举例说明的多个典型再分离出来,改写成一篇篇独立成章的消息、小通讯,顺利实现了新闻数量的“裂变”。一年下来,他平均向县广播站发稿470余件,向《大众日报》《农村大众》等报纸发稿150余件。

  为了提高上报稿件的采用率,他坚持每星期进城一次。他先到县广播站送稿并聆听编辑的指教外,再到县委报道组找名家现场修改稿件。凡县以上各级媒体及部门举办的通讯员学习班,他从不缺席,农村大众报社举办的新闻研讨班,他自费报名参加。他每年被县广播站采用稿件350余件,被省级以上报纸采用新闻作品30余篇,其中有三分之一稿件被加上了编者按或编者话。

  秋之实

  声屏艺术的生动实践

  1986年,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不久,因基层新闻报道成绩突出,他被聘为记者、编辑;1990年他转为正式职工,之后又进入县电视转播台从事记者、制片工作,从此开始了长达20年的声屏艺术生涯。

  有人说,广播电视没有艺术可言。他坚决持否定态度: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教化属性,而且也具有寓教于乐功能。在县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,他主要从事《东平新闻》和《东平风貌》节目编辑工作,他干一行、钻一行、研一行,探索尝试广播语言艺术与节目编播艺术,一改原广播站传统的节目编排手法,适应电台转型和听众需求,从“听”字上做文章,从“活”字上下功夫,把生硬、书面的文字语言变成“拉呱”式的通俗解说语言,使听众听得顺畅、亲切;每组新闻节目,他都在稿件衔接部分,编写一段承上启下的串联词,使节目内容层次分明,上下过渡自然,节目浑然一体。其编辑的3组节目,在省、市广播系统优秀节目评比中,分别获得一、二等奖。《东平风貌》是开辟的一档集知识性、旅游性、文化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。在采编时,他首次为播音配上匹配的音乐及音响效果,探索搞录音通讯、现场新闻等,使听众亲临其境、如闻其声,提高了节目收听率。1986年参与采编的专题《湖波荡出致富花》和1987年编播的《东平湖畔创汇忙》等专题节目,除在省广播电台《农村》节目播出后,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《祖国各地》栏目中播出,并获得了省电视台本年度“优秀专题节目”奖。他采写的录音通讯《三位厂长经理谈经营》被收入《华东六省一市好新闻作品选》一书。

  1992年,他参与了县电视台新闻部创立工作,从摄影记者到值班主任,从电视专题部制片人到总编室负责人,可谓是从开始时的一张白纸,直到描绘满色彩斑斓的荧屏。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期间,他强化责任担当,所编播的1248期新闻节目,从未出现任何政治和技术事故。

  2001年,他受命组建电视台专题部,负责每周3期的《今日东平》专题采编播任务,同时又承担了县委、县政府安排的重点专题片,省市台要求配合的外宣专题片、企业需要的形象专题片等任务。重大主题的专题,他都亲自“操刀”,用诗情画意的语言撰写解说词,借鉴电影导演手法,一一列出剧本分镜头,按设定镜头拍摄场景画面,依据片子基调选配合适的音乐,与主持人反复研究解说的情感与节奏,最后运用技术手段完成合成制作。《东平湖作证》《为了母亲的微笑》等5部电视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,电视形象片《钟灵毓秀东平县》在美国招商时播放。他还主创了大量电视人物纪录片,其中《命运的搏击》《王兴秋与池鹭》等纪录片,分别荣获中央及省市电视纪录片专项奖。

  冬之情

  文化产业的创意拓展

 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。2011年,他接受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:创建县广电文化产业中心。面对这样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领域,他知难而进。借鉴成功者的经验,他立足广电媒体优势与特点,分析我县文化大市场势态,融合多种文化创意元素,遵循市场运行法则,很快形成独具特色的“广电文化产业”品牌。

  核心层上深化。文化产业的主要层次是核心层,他坚持充实、创新、完善的原则,为弥补电视文艺的短板,他多方奔走,与泰戏山文化传媒强强联合,创立了一档大型自办综艺栏目《东原大舞台》,每周播放一期,带来显著的文化、经济效益。

  外围层上延伸。坚持文化搭台、经贸唱戏,优势互补、互惠共赢原则,他主办了6届车房展,参与了多届东平湖龙舟大赛现场布置与解说,与社会文化公司联合举办了多期歌、舞大赛,与部门、企业联合举办了数场主题晚会,还承担了部门文化创意及企业文化载体建设。

  相关层上链接。把相关活动紧紧向文化方向聚集、靠拢,他举办了多家企业的产品推介会、年会,策划企业形象宣传与代言,为各类大型文体活动开展现场布置、氛围营造等。

  文化层上创意。以活动为载体,以创意为元素,他先后在《科普文化进百村》《东原大平台》《消夏广场文艺演出》《东平春晚》等演艺活动中,创作出20多个小品、相声、快书等作品,还与东平信息港、泰戏山文化传媒合作,拍摄了我县首部微电影《佛山大盗》。

  与文学结缘,与新闻为友,与声屏相伴,风雨40年,弹指一挥间。面对新时代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他满怀激情,决心发挥优势和特长,充足电、加满油,把从事的影视艺术及文化创作推向高潮,为文化东平增光添色。


 
版权声明: 本网注明"来源:东平网"字样的文字、图片内容,版权均属东平网所有,如若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同时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如若不想被转载,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
东平网官方群。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
 
更多>东平新闻
 
推荐图文
推荐东平新闻
点击排行
推广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增值服务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删稿申请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
(c)2008-2024东平网 京ICP备13039121号-2